《永樂大典》是明永樂六年(公元1408年)成祖朱棣命文臣編纂而成的一部大型百科全書,共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,目錄凡例六十卷,裝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。目前存世四百冊左右,分散藏于八個國家和地區的三十個公私收藏單位和個人。中國國內已經征集到二百余冊。
原來這書現在並沒有完全完整的版本留存....
是書之作,上自古初,下及近代,經史子集與凡道釋醫卜雜家之書,無不收採。誠以朝廷製作,務在詳備無遺,顯明易考,為中國最詳盡偉大之書。原書修成後,並目錄共二二九三七卷,一一○九五本,以卷帙繁重,當時僅能謄寫一部。明世宗嘉靖年間,復詔以百餘人,照原式重繕一部。至明思宗崇偵末年,正本為李自成所燬,副本亦稍有散亡,後是書復履歷盜竊之劫,尤以英法聯軍、八國聯軍兩度入京所散失者為多。現嘉靖本殘帙分儲於國內及英、日、法、俄諸國圖書館
被闖王給燒光光了...
不過永樂大典依舊達到了很高的目的 不少後來失傳的書籍都靠著這本大典 可以從中輯錄出來
例如
舊五代史:
《舊五代史》,北宋.薛居正等撰。原名《梁唐晉漢周書》,概稱《五代史》。原本已佚,今本乃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等文獻中輯出,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輯本。
宋太祖開寶六年(973年)四月詔修《五代史》,由薛居正監修,盧多遜、張瞻、劉兼、李穆、李九齡等七人同修,以范質《五代通錄》作底本,並參考五代(後梁、後唐、後晉、後漢、後周)時期各朝實錄,至翌年閏十月甲子日成書,前後只用了一年。後因歐陽修《新五代史》,冠以「舊」史。記載後梁開平元年(907年)至周世宗顯德七年(960年)北宋滅後周。共150卷,含本紀61卷,列傳77卷,志12卷,以五代斷代為書。有《梁書》24卷,《唐書》50卷,《晉書》24卷,《漢書》11卷,《周書》22卷,志12卷。少數民族如契丹、吐蕃、回鶻、黨項等則寫入《世襲列傳》、《僭偽列傳》、《外國列傳》。
續資治通鑒長編:
南宋李燾所撰《續資治通鑒長編》久已散佚不全,清乾隆修《四庫全書》時,從《永樂大典》中輯成520卷,但仍有缺失。清秦緗業、黃以周等取南宋楊仲良《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》以補李書之缺。據汪光緒九年浙江書局刻本影印。
很有趣的一部書 明成組募集天下善寫者用抄寫的方式...創造出這部巨作 他的第一謀士 姚廣孝作名義上的主編 解縉這位當時授以重任的大才子 主要擔任了採購 辨析 編寫 校對 審閱..看起來都忙死了!
可惜沒甚麼機會閱讀這本大作阿....現在的版本都好貴阿....不知道有沒有線上版本可以看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